第二天,很多文章开始用“文化现象”这个词去形容林夏。
他们发现,无论从哪一首曲子入手,这个主题都显得太小了。
“林夏就像一个‘元宇宙’,源源不断地发散出人们喜欢的文化。不是她擅长把握人们的喜好,而是她生产什么,人们就会无可救药地爱上什么。她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本身。”
“她游走在古典音乐和世界音乐中,是右手东方、左手西方的天才音乐家。”
“……林夏正处于她的权力巅峰,整个世界都将为她让路。”
和等在紫禁城外的同行一样,前一天选择关注秋晚的媒体人也看不懂现在的舆论风向了。
才过了一个晚上而已啊!还不到一天!
你们怎么就突然转成了林夏吹啊?还吹得这么夸张,真的有点丢人了。
她是很厉害没错,但也不值得这么不要命地捧啊……
他们手里也有已经写好的,关于秋晚的稿子等着发。
主要是林夏在央台的《菊花台》和《人世间》两首歌,还有另外两个台的《如愿》和《在水一方》。
其中《菊花台》已经被他们写的很夸张了,结果没想到,同行怎么能夸张到这个程度?
小主,
简直在超级加倍。
这些题目一个比一个夸张:
《直击林夏的音乐力量,为年轻一代带来希望和勇气》
《文化输出、音乐幻梦与女性心绪——林夏为何如此重要?》
《林夏:音乐之光,文化之影》
《林夏的时代:年轻流行歌手如何成为世界上最具形象力的女性之一》
题目一个比一个大,好像林夏在这个中秋节突然飞升封神了一样。
仔细想想,这股风吹起来,也就是这一晚的功夫。从各位大佬到现场观众,对着林夏一通狂吹。
那问题只能出在那场紫禁城的音乐会上了。
中秋假期已经过去,这场音乐会还是神神秘秘的,央台非要等到今天晚上才能在电视台和同步播出。
蓝星的版权保护很严格,像音乐会这种场合,不可能有人偷偷录像。像各种娱乐节目的彩排、饭拍版,往往都是主办方默认,甚至亲自下场才传出来的。
央台显然不准备搞这一手,这就让各位好奇宝宝们难以忍受了,纷纷化身急急国王,对着央台一顿喊话。
【急急急急急急死孩子了。】
【就让我看一眼怎么了怎么了!】
【我喊你一声央妈,你给我来这套,这多见外啊?】
【就放个节目单还有照片采访之类的有什么用啊?这大好的流量央妈我劝你不要不识好歹呜呜呜。】
【到处都是吹林夏音乐会的,真有这么夸张?】
【就这么和你说吧,《菊花台》听过没,就这首歌的交响版,放在整个音乐会里,也只是平均水平。】
虽然看秋晚的观众想看音乐会有点难,但音乐会出来的听众回头看秋晚就容易多了。
很多听众觉得还没听够,一散场就火速补完了林夏的几场秋晚表演。
听这些去过现场的人一形容,和已知的东西有一个参照,大家立刻就懂了。
秋晚之后,《菊花台》也被吹疯了,就这都只是平均水平,正常音乐会得夸张成什么样啊?
怪不得那些大佬一个个的,都这么不矜持。
网友们把央台已经放出的料盘了又盘,都快盘出包浆了。
比如大佬们极其夸张的采访评价,再比如林夏指挥乐团的照片,又是几张神图。
一张是林夏身穿黑色的西装长外套,看向乐团的眼神极为专注,发丝上镀了一层灯光。
谱台上是厚厚的一本总谱,偶然风吹过,卷起一页,是写满手写标记的五线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