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1章 论持久战(二)

而《论持久战》创作于1938年5月至6月,当时距离中日爆发全面战争仅相隔了十个月,抗战则结束于1945年8月15日。

《论持久战》的创作之初,便从知彼知己的这一基础,对中日双方的战争本质,早在战争结束的七年前便做出了精准而全面的过程和结果论述。

小主,

而《论持久战》的创作背景与给当时深陷绝望和迷茫的中国军民带去的意义和希望极其重要。

当时的中国全国上下都对接连的战败和既迅速又庞大的国土沦陷深陷绝望,以至于亡国论、投降论甚嚣尘上。

百姓在国家命运迷茫之际只想逃难求活,军人在巨大伤亡和渴望胜利又难以企及中动摇了信念和军心,不确定自己今天的牺牲是否能在国家成功战胜侵略的前提下具有意义。

整个中国都蒙上了一片看不到未来的迷雾。

而《论持久战》的出现,便是以有理有据的方式,给全中国都指明了抗战为什么必将胜利的原因。

就如同拨开云雾见青天般,为全国上下的抗战决心和信念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就连当时的国民党高层将领白崇禧都对其高度赞赏,并受到国民政府委员长认可,大量刊印和公开播报,在军队中大力推广,坚定了军心和抗战信念,军官级别将领几乎人手一本《论持久战》。

就连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的敌对党派都能对此推崇备至,可以想象当时的国民党军政内部也是高度迷雾和绝望情绪包围,同时也是直接证明了《论持久战》的重要战略思想意义。

后续《论持久战》还被翻译成了日文和英文等语言,并大量刊印。

甚至连日本侵华战争的高级指挥官冈村宁次,都对《论持久战》中科学地论证中国必胜而日本必败深受触动,极大动摇了侵略信心。

而抗战之所以能够胜利,也与《论持久战》中提及的三大基础条件的实现,有着根本的关系。

若是这三大条件无法保障,抗战的结果或许将走向无法接受的结局。

《论持久战》所带来的稳定人心与信念,促成这三大条件的成熟,证明了其更深一层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