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解析《热论篇第三十一》

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

岐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帝曰:愿闻其状。

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骨,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

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

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脏脉,病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

帝曰:热病已愈,时有所遗者何也?

岐伯曰: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

帝曰:善。治遗奈何?

岐伯曰: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矣。

帝曰:病热当何禁之?

岐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帝曰:其病两感于寒者,其脉应与其病形何如?

岐伯曰: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言;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帝曰: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荣卫不行,如是之后,三日乃死何也?

岐伯曰: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其血气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气乃尽,故死矣。

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皆出,勿止。

译文:

黄帝问道:现在所说的热病,都属于伤寒一类,有的痊愈,有的死亡,那些死亡的人大多在六七日之间,而痊愈的人都在十日以上,这是为什么呢?我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希望听听其中的缘故。

小主,

岐伯回答说:足太阳经,是诸阳经的统率,它的经脉连于风府,所以能够为诸阳经主气。人被寒邪伤害,就会发热,发热即使很严重也不会死;但表里两经同时被寒邪伤害而发病的人,就必然不能免于死亡。

黄帝说:希望听听伤寒的症状。

岐伯说:伤寒第一天,足太阳经首先受邪,所以会出现头痛、颈项僵硬、腰背强直的症状。第二天,阳明经受邪,阳明经主肌肉,它的经脉夹鼻络于目,所以会出现身体发热、眼睛疼痛、鼻子干燥、不能安卧的症状。第三天,少阳经受邪,少阳经主骨,它的经脉循行于两胁并络于耳,所以会出现胸胁疼痛、耳聋的症状。三阳经络都受到病邪的侵袭,但尚未传入五脏的,可以通过发汗的方法来治疗。

第四天,太阴经受邪,太阴经的经脉分布在胃中并络于咽喉,所以会出现腹部胀满、咽喉干燥的症状。第五天,少阴经受邪,少阴经的经脉贯穿肾脏并络于肺,连于舌根,所以会出现口燥、舌干、口渴的症状。第六天,厥阴经受邪,厥阴经的经脉循行于阴器并络于肝,所以会出现烦闷、阴囊收缩的症状。三阴三阳经、五脏六腑都受到病邪的侵害,营卫之气不能运行,五脏之气不能通畅,就会死亡。

那些不是表里两经同时受邪的人,第七天,足太阳经的病邪减退,头痛稍微减轻;第八天,阳明经的病邪减退,身体发热稍微减轻;第九天,少阳经的病邪减退,耳聋稍微能听到声音;第十天,太阴经的病邪减退,腹部胀满像原来一样,就会想要吃东西;第十一天,少阴经的病邪减退,口渴停止,不再感到烦闷,舌干的症状消失并能打喷嚏;第十二天,厥阴经的病邪减退,阴囊松弛,少腹部稍微舒适,大气都已消退,疾病就痊愈了。

黄帝说:怎样治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