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人站在宅子门口左右附近看了看,介绍完情况,柱子就上前敲门。
来开门的是一个老妇人。
老妇人一看来人是柱子,就知道是来看庄子的客人,说不定是他们以后的主家,很是客气的把人迎进去。
“柱子兄弟,您带客人去堂屋坐坐,我让老头子过来。”
“廖婶子,别麻烦了,我先带他们去后面转转。晚点在过来。”
“也行,那我去张罗午饭,中午就在庄子上用饭。柱子兄弟也不用客气,主家交代了,凡是柱子兄弟带过来看庄子的客人,都要好生招待。”
“婶子,现在时间还早,我们如果能赶回城,就不在这里用午饭了。如果看久了我们也不跟您客气。您看着安排,也别弄太多了吃不了也浪费了。”
柱子带刘父他们从宅子旁边走到后面的一进院。
“这一家老头姓廖。祖孙三代人都生活在庄子上,据说已经有三十多年了。廖老头是跟着主家后来才结婚生子的。有一个儿子,两个女儿。女儿主家也没有拦着,嫁到了附近的村子,户籍还转为了农户。儿子孙子算是家生子。干活儿这些都还是挺老实的。主家还送了家里的男丁读书,要是能读出来考取功名,主家也愿意放他们自由。所以一家子也比较感恩。”
“从廖婶子的眼神都能看得出来,廖婶子眼神清正,说话不卑不亢的样子就知道,他们一家的生活状态。这样的人家是可以继续留下来的。”
刘父觉得柱子说这些话还是有点深意,看样子另一家庄子上的人估计没有这家老实。
几人在院子里面看了看,正屋三间,东西厢房各两间。一个倒坐房,一个厨房。院子外面还有一个柴房和牲口房供家里的马车停放。
从院子出来,穿过长廊,左侧出来就是一片农田,农田里面番薯叶子还很短,可能是新种没多久。
田里还能看到有人穿梭的身影。
“这片良田每年收成还是不错的,前面有条小河,小河从山上下来,灌溉农田基本上没有问题,哪怕是大旱,也能在山脚那边有个小池子,山脚下的地也属于庄子,所以小河基本上默认为庄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