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如果起卦之人,身属曹魏一方,或许就会满心欣喜了吧?
自然,也有这种可能,即,此书系伪作,是某个人托诸葛亮之名而作。
或许,对于芸芸众生来说,这一部《马前课》,再怎么说,也将自有其意义:那些早已定格的卦,大可以作为历史故事,茶余饭后笑谈一番。至于正在到来、即将成真的那一卦,如果你也能够算得准,或许,也将有助于自身的为人处世、安身立命。夜行之人看到星光,无疑是极为难得的。所谓的审时度势,应该就包含着这么一层意思。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对于诸葛亮来说,建兴十一年之前,自然也有数十个秋天。只是,萧索、肃杀的秋风中,一向以神机妙算着称的他,最终却只能算出蜀汉的穷途末路,是不是过于悲凉了呢?
甚至,如果真能够选择,退出纷扰角逐,“躬耕于南阳”,封妻荫子,不是更为旷达、自在、洒脱吗?
然而,对于那些心系苍生社稷之人,掂量、权衡一番之后,还是舍弃了小家与小我,毕竟,通向故都的那条坎坷而艰辛的小路,才是施展平生抱负之处。这条路,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置得失成败于度外,从而背水一战,至少,对于自己内心的呼唤,也算是某种交代了吧?
哦,如果把目光收回到眼前,这“马前课”,也还是值得期待的:
晋室衣冠南渡至今,已历百年。那么,这个偏安一隅的王朝,最终又将走向何处呢?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刘大将军未必就肯甘心久居人后吧?如果真有那么一天,那类似于大晋替代曹魏的一幕,再次上演,我又将如何自处呢?
袖手旁观、拭目以待之类的说法,似乎也是不可能的了。要知道,这司马宁,可是晋室宗亲啊!而我呢,却是刘大将军属下!
如今,从明面上看,我和宁王子,却分属于两个截然不同的阵营!
纯粹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当初,如果诸葛亮和司马懿不是各为其主,不是死对头,那又将如何呢?
没有烽烟战火作为背景,两人席地而谈,只为论道。如此一来,也将是精彩绝伦的吧?两人唇枪舌剑,口若悬河,其激烈程度,未必就在两军鏖战数十个时辰之下吧?
然而,这一切,都只是我的设想而已。
在现实生活之中,有着太多的两军对垒。随之而来的,就是尸体堆积如山,鲜血染红大地。当这一切最终平息下来之后,新的一页,才会翻开。而旧的一夜呢,才会翻过去,成为历史。
多少的硝烟烽火、征战杀伐,才会迎来短暂的平静!
此时此刻,作为后人,我尽可以放心地想象一下遥远的过去。因为,那一切,都已经凝固下来,不会再有所改变了。
然而,我并不是历史学家,我想了那么多,又是为了什么呢?
或许,过去的事情,未必就全部烟消云散。因为,还有一条或隐或现的丝线,连接着现在。你看不清楚、说不准,也实属正常,只不过,你却不能否认它的存在?
就拿这一刻来说吧,如果过往的一切,都与我们无关,我们大老远地到这儿来,又是为了什么呢?
诸葛丞相是不会再跟我们说些什么了,不过,我依然想着,能够从他的兵法秘籍,从那《马前课》里,得到某种启迪与预示。因此,对于我来说,诸葛丞相依然会留存于我的心底,不会轻易磨灭。
至于司马宁,他愿意跟着我们,前往定军山,就是因为闲着无事,要练一下脚力吗?是啊,如果不是有着某种想法,他甚至都不会离开自己的安乐窝,那就更不会出现这一次北行了!
事情的真相,人心的微妙,世事的难测,甚至不是我们所能够想象的。而我们所能够做到的,也就是眼前的三五步,十数丈。再远的地方,我们甚至都未必能够如愿以偿。
此次出行,我和宁王子,都各有自己的心思,这是确定无疑的。因为我们有所想,有所求,才会是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
至于青儿,她会是这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