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3章 火耗

十月初一,发生在燕京城的这场小规模朝议,在赵开火耗二字一出之后,便正式进入到了第二阶段。

先简单介绍一下,?火耗,?是指碎银熔化重铸为银锭时的折耗。

意思清晰明了,但是事情却是不简单的。

这事如果从头开始说,那大概是,小孩没娘-说来话长了~

先从税制开始说,从梁山政权步入正轨开始,便开始了征税。

征税,很容易出问题,最简单的道理,就是税收全靠人来做,如果不是人均道德水平跟宗颖在一条线上,那自然会产生种种贪腐弄权。

这是权力寻租的过程,当一个人手握权力,而本身收益跟权力不匹配的时候,基本就会必然发生的情况。

就像一个县一把手,工资差不多一万块,但是你签个字,可能影响的都是上亿的财政补贴去向。

那你小孩在学校被分到重点班,媳妇在单位被评优,小孩舅做生意遇到供应商降价开拓市场,不就是很正常的事情?

所以指望人均焦老道德水平靠不住,高薪养廉也不能真匹配那个权力去给俸禄,税吏收的钱都给他?

明显扯淡,那就只能通过一些制度去调整,比如这税制。

每次收税既然都会对百姓生活产生影响,那就减少收税的次数。

税收的花活越多,税吏可操作的空间就越大,所以税收就简单直接一些。

能不能通过其他方式管控?

方法大概是有的,最简单有效的方式,引入监督,比如一个税吏去收税,然后你派遣一个监督,为了预防他俩沆瀣一气,你再暗地里引入一个监督这两个人。

如此大概是可行的。

但是,只是大概。

先不说三个人串通的可能,就说本来一个人干的活,你弄出来三个人,那就多付出了两个人的成本,然后这两个人也是要国库负担的,也就是说,就是他三人都清明的情况下,原本交税养活一个人的,现在也要养活三个人。

所以,锦衣卫的规模扩大到八万之后,王烨便卡死了不再往上增,并且还在往下削减,减少其一部分职能。

说这些,就是想说,执政本身也是取舍的一个过程,折腾的越复杂,就越容易出问题。

所有齐国的税收,税种也和宋朝差不多,主要分两种,就是田税和户税,也可以理解成土地税和商税。

然后便是两项改革,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