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攀附

风流大宋 林二虎 2514 字 3个月前

为保险起见,赵挺之又多等了几日,基本确定秦刚这小子并没能进入章相的法眼,甚至极有可能还有所触怒。

赵挺之这么小心,是因为他很珍惜这次回京的机会。

他肯定不会满足于现在的国子司业一职,同样也不会认为接下来的太常少卿就可以了,他要向新党的大佬展示自己的价值。

只是眼下的朝局仍未最后明朗,新党旧党的人员也有搅和在一起,他必须确保自己的出击是万无一失的。

而既然秦刚一事只是虚惊一场的话,那么他对于苏轼的秋后算账行动就可安全启动了。

实际上,这次赵挺之利用他在国子监的身份,以即将开始的省试为由撰写弹章,不过是将他在元佑二年他弹劾过苏轼的那件旧事重新再提一遍。

当时,苏轼主持翰林学士院的馆职考试,他所设立的策问问题是用王莽、袁绍、董卓、曹操篡位的话题,赵挺之认为着实是其心可诛。

小主,

然后,赵挺之更是指出,苏轼所钻研的学术,就是出自《战国策》的纵横之术,专门用来揣摩皇帝心意,着实是扰乱朝纲,于国于民俱是无益。所以,对于苏轼这样的坏人,光是放在定州这样的北部边境之州,也不是什么好事,一定要进行南贬。

虽然赵挺之这次是老调重弹,不过他却是正确地把握住了朝堂风向的转变。

几年前的弹劾未果,只是因为当时旧党执政,根本不会有人理会他的声音,而且那时的高太后处处都在袒护苏轼,实在捂不住了,还可以让苏轼有机会站出来给自己解释解释就没事了。

而此时,不仅仅是旧党失势,更重要的是赵煦亲政,基于小皇帝崇拜先帝、逆反高太后的性格特点,再加上苏轼人在定州无法自辩,赵挺之觉得自己此次旧话重提的成功机率非常高。

赵挺之目前并不是言官,虽然他有权去弹劾,但为了效果更好,他便把目光盯上了刚刚入京的蔡京,托人将自己的弹章递给了蔡京。

赵挺之是治平二年的进士,虽然要比蔡京熙宁三年中进士早了五年,但是累迁的速度却是远远赶不上。更不要说如今蔡京的胞弟蔡卞已在中枢任中书舍人,而且这次的回京乃是章相亲召直接就会接任户部尚书一职。

当晚,赵挺之便收到了蔡京邀约见面的回音。

“正夫兄,此次回京,你倒是趁了京东路的地理方便,定是先行回京过了一个好年啊!”蔡京一上来就笑眯眯地说了一些客气话。

“哪里哪里,既是比不上龙图千里迢迢自蜀地而来的辛苦,也是不及龙图在成都府的累累功绩耀人啊!”此时蔡京回来的差遣未定,赵挺之便以其龙图阁直学士贴职尊称。至于蔡京在成都府的实际干得如何,其实并不重要。只要此番回京是提升重用的,怎么着也会粉饰出一个政绩出色的结论,所以赵挺之的这番恭维之言蔡京接得十分坦然。

“正夫兄送来的弹章,蔡京以为,苏端明已经外放定州,在那里倒也老实地整兵修寨,而且说是整日喝酒作诗的臭毛病也改了不少,这份弹劾还有必要么?”

赵挺之听了后,心里暗骂:“老狐狸一只,明明是看了我的弹章正中其意才叫我过来,见了面却又说这些废话,还不是希望这个坏人都由我来做么?”

但在表面上,仍然还是十分恭敬地解释道:“龙图知成都府久矣,可能不知这苏老坡在朝中经营多年,其门生党羽遍布朝野。若是由其在地方盘据,再有朝中不轨之徒呼应,时日一长,恐生事端。”

“哦?竟然会如此吗?”蔡京故作惊讶,却是心中窃喜,“我见正夫提到的数名蜀党之徒,多是在国史院,对于这等偏闲署院里的人,有必要如此这般重视么?”

见蔡京说得认真,赵挺之也顾不得分辨他是真的不清楚还是故意装糊涂,耐心解释:“自元佑初年,前蔡相公提举《神宗实录》,编纂一事便由国史院负责。之后此事先后被司光君实、吕晦叔、吕微仲几位前相提举,尤其是这苏轼当权,便累荐门生弟子进入国史院,如黄庭坚、晁补之、秦观等人,其用意就在于明行修纂工作,实则编造诬陷不实之辞,诋毁先帝英名、陷构新法于不义。下官风闻当今官家有行绍述之志,章相又有行新法之心,所以,这朝堂之外,苏贼不可不南贬;朝堂之内,国史院之黄奸等一众,不可不尽除。”

蔡京原本看到赵挺之送来的弹劾文本后,觉得可以好好利用一下他与苏轼、黄庭坚等人的矛盾。反正蜀党也是旧党阵营,是他们接下来需要一步步清理的对象。

不过刚才听了赵挺之的思路后发现,从苏轼身上开刀、然后引到国史院,进而一步步地借助于对《神宗实录》一书的彻查入手,倒确实是一条可以将更大范围、更多的人都迅速牵连进来的好方法。

其实对于蔡京而言,他并不在乎对方到底算不算旧党,也并非真的认为这样的操作可以帮到新党什么效果,他只关心能否以最快的速度、扳倒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