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田玉的皮色种类繁多,有黄皮、红皮、枣红皮、洒金皮等等。
而金包银所指的“金”,指的是籽料的皮色,这种皮色浓烈而华丽,甚至可被称作金黄皮,
相较于洒金皮更为浓郁,是和田玉所有皮色中的佼佼者。
据说只有在最顶级的和田玉原石上才会出现。
王景行仔细端详着皮壳的细节。
在石头的一侧,他发现了几处细密的"水草纹",这是玉石在河床中长期冲刷形成的天然纹路。
在另一侧还发现了"指甲纹",如同指甲划过留下的细密的纹路,这也是顶级和田玉的重要特征之一。
这块料子皮壳的厚度极不均匀,最薄处只有几毫米,而最厚处也不过一厘米左右。
这种薄皮特征意味着内部的玉质很可能非常细腻。
透过皮壳,露出部分若隐若现的玉质。
那是一种温润的白色,颜色就像羊尾脂肪,白中微微泛黄,柔和温润。
"羊脂玉......"王景行倒吸一口冷气。如果真的是羊脂玉,那这块石头的价值将难以估量。
他记得前些年在港岛的拍卖会上,一块只有五十公斤重的羊脂玉原石就拍出了八千万的天价。
王景行粗略估算了一下,按照目前的市场行情,这种级别的原石每公斤至少在五十万以上。
如果内部真的是羊脂玉,那价格还要翻倍。
也就是说,这块原石的价值很可能超过一亿人民币。
但王景行知道,这只是最保守的估计。
如果切开后内部玉质完美无瑕,那价值至少会突破两亿。
毕竟,这种体量的顶级和田玉原石,在近二十年的市场上都极为罕见。
凭借本事鉴定完这块料子,王景行开启透视。
结果却让王景行一阵心惊。
玉石内部存在着一些细微的绺裂。
虽然只占了整块玉石的四分之一不到,但这些绺裂如同蜘蛛网般分布在玉料内部。
虽然从外表看不出来,但却严重影响了玉料的坚固性和稳定性。
在加工或佩戴过程中,容易沿着这些绺裂出现断裂的情况。
而且虽然裸露在外的白玉,正常光线下看起来白色中略带微黄,给人一种暖白的感觉。
但原石里面包裹的玉肉,与真正的高白度和田玉相比,其白度略有不足,闪青现象较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