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大明初立,洪武开年

朱元璋对朝臣们说道:“大明之法,乃为百姓立,咱需确保法度严明,官吏若触犯律法,便要严惩不贷。咱定要让百姓看到,新朝不仅有仁政,还有公平之法。”

同时,为了建立一个更加高效的官僚体系,朱元璋还决定重启科举制度,以科举来选拔贤才。他认为,科举不仅能为朝廷注入新鲜血液,还能避免权贵世袭、专权独断的情况。

李凡赞同道:“陛下之策高明,科举选才能使天下之士心怀希望,让那些贫寒之士也有机会为朝廷效力。”

朱元璋拍板道:“既如此,便即刻筹备科举,广招天下英才,朝廷正需贤能之士,共同建设大明!”

很快,科举制度在全国各地重新推广,许多有志之士纷纷参加科举,希望能够效力朝廷。新朝逐步以贤能之士充实朝堂,使得大明的统治力量不断增强。

在一系列措施的推动下,大明的国家机器逐步完善,朱元璋对天下百姓昭告:“洪武年间,咱必为百姓带来太平盛世,不负天下苍生。”

“洪武之治”逐渐成为大明的治国方针。以洪武年号开元,代表着朱元璋的信念,即“以武定国,以文治国”,不仅在军队上严明纪律,在民生上施行仁政,力求在各方面都建立稳固的基础。

朱元璋宣布洪武之治时,百官恭敬聆听,纷纷表示愿意追随,确保大明朝纲井然、民心安定。

一位大臣由衷地赞叹:“陛下仁德,为百姓谋福祉。洪武之治定能带来万民之安,天下归心!”

朱元璋自信地说道:“咱的志向非个人荣华,而是要将太平赐予天下,万民皆可无惧无忧。”

洪武元年,大明的统治逐步稳固。百姓生活安定,民生渐渐恢复,农田得以重新耕种,市场重新繁荣。各地百姓因朱元璋的仁政而心怀感激,纷纷向朝廷表达支持。

一位曾在战乱中受苦的老人来到南京城,见到新朝的治安和百姓的安乐,不禁热泪盈眶,感慨地说道:“我大明天子果真仁厚,不仅使我等免受战乱之苦,还让我们有了安定的生活,这才是民心所向之主啊!”

大明在朱元璋的统治下,逐步走向太平,百姓们的生活也日益改善。李凡在新朝内积极协助朱元璋,推行各项改革措施,使得大明的基业愈发稳固。众多忠诚的将士和贤能之臣在洪武元年中纷纷献力,共同为洪武之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