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士彦戎马一生,深知将士之苦,尤其是底层士卒,很多时候都是充当肉盾的命。
听闻小皇帝之言,不禁动容,起身拱手长躬。
“兵部无小事,交给您老,朕也放心!”
宇文衍笑着摆手,示意其无须多礼。
“承蒙陛下不弃,若是这身老骨头还有几分用处,纵然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
梁士彦不是愚钝之人,当即向小皇帝表忠心。
宇文衍满意颔首,端起茶杯轻啜了一口。
随后。
吏部尚书宇文贞汇报了今年官员考核情况。
刑部尚书宇文椿奏报全国刑案以及《大周律》的推行。
废除了大量酷刑,令人耳目一新的《大周律》自颁布实施以来,深得民心。
不论是执法还是守法,官员和百姓都能做到有法可依,有律可循。
冤假错案的现象得到明显改善,老百姓的基本权益有了更大保障。
当然,任何律法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只能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完善。
这也是宇文衍对刑部和大理寺相关衙署提出的要求。
每年,都会组织官员对有争议的律条进行审查,提出改善意见。
由六部都堂和政事堂审议,通过后奏报皇帝复议,最终定审。
“陛下,关于水泥作坊选址,现已探查三十余处,年后便能开工建设。”
“另外,由工匠李春主持的造桥小组,已经成功在渭水、灞水之上搭建了两座石拱桥……”
短短几年内,宇文恺从一将作小吏爬升至工部尚书,可以说是一步登天了。
他心里很是清楚,天恩浩荡,都是陛下的赏识让其飞黄腾达。
礼部尚书宇文善看到自家三郎深得圣心,官居高位。
欣慰之余,对小皇帝也是充满了感激。
一门两位尚书同朝,作为非皇族宇文氏,何其荣焉!
“太好了,李春果真是个人才!”
作为历史上赵洲桥的设计建造者,关于其人并没有太多的文史记载。
或许他只是当时万千造桥工匠中的一员。
不过他主持修建的赵洲桥屹立千余年而不倒,从而使他名扬后世。
宇文衍也只是抱着试试的想法,让毕王宇文贤派人找寻看看。
不曾想,还真就找到了这个人。
“陛下,臣和安乐亲自去查验过那两座石桥,当真样式新颖,坚固美观!”
李春是毕王差人找回来的,如今有所成就,没有辜负皇帝的期望,他心中也是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