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大哥陆槐安意外去世之后,陆衡之便再也没见过陆衍对自己露出过笑脸。
轻浮、狂妄、少年心性、自以为是......十六岁之后,陆衍见到陆衡之就只剩下这些话。
刚开始,陆衡之还以为陆衍是因为陆槐安去世太过悲痛,所以才会选择以这种方式鞭策自己。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陆衡之却不这么觉得了。
不管做什么都得不到认可,不管干什么都只会得到蔑视的眼神......渐渐地,陆衡之开始觉得陆衍只是单纯的看不上自己。
虽然陆衍只有极少的时候会提起陆槐安,但是陆衡之却还是觉得——父亲眼中只剩下了陆槐安一个人的位置。
连续不断的否定,让陆衡之十六岁之前的记忆变得扭曲;哪怕一直和陆槐安的关系很好......
十六岁之后的陆衡之,却还是感到自己不被在乎。
‘于父亲而言,我不过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人罢了;
若不是大哥去世,或许他现在连一句话都不会和我多说;
也许从一开始,我就是多余的那个人......’诸如此类的想法,贯穿了陆衡之十六岁以后的人生。
纵使有母亲的肯定和鼓励,陆衡之还是在陆衍一声声地否定中模糊了视线。
起先对人生之路胸有成竹的陆衡之,忽然开始在原地打起了圈。
少年的心性本该随着成长逐渐褪去;可是陆衡之的少年心性,却因为始终得不到父亲的承认,保留了下来。
陆衍大抵没有想到,自己最希望帮助陆衡之改掉的毛病,会通过自己的鞭策,深深地烙印在陆衡之的身上。
一句句否定,化作一把把锋利的匕首,不容抗拒地扎在陆衡之的心脏上。想要减轻痛苦的陆衡之,只能被迫陷入追求认可的循环。
——证明自己的能力、被否认,再证明自己的能力、再被否认......
为了向陆衍证明自己的能力,陆衡之无休止地想用自己的能力掌控一切;仿佛这样,他就能够被陆衍承认。
“少年心性”随着一次次的否定,在无形之中被不断强化;想要得到陆衍认可的陆衡之,“理所当然”地迎来了一次更比一次重的轻视和责骂。
拼命想要证明自己的陆衡之不知道——想要让自己的能力被陆衍认可,本身就是一个悖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