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20世纪80年代国内交换生(这里主要指国际间交换生,国内高校间交换生在80年代较少且不成规模体系,以下主要以与国外交流情况为例)一些常见的情况和操作方式等:
选拔主体和流程方面
学校层面:
1. 一般是国内重点大学与国外大学有合作交流关系。
2. 选拔主要在学校内部进行,通常由学校外事部门、相关学院等负责组织。
? 学校发布交换生项目通知,一般会对目标交换学校、专业要求、外语水平要求(如英语通常要求大学英语成绩优异等,有的学校如果有与非英语国家交换可能会要求相应小语种能力)、学习成绩(一般要求成绩在班级或专业排名比较靠前等)、综合素质等作出规定。
? 学生自主报名申请,提交成绩单、个人陈述、推荐信(一般由专业老师等撰写)等材料。
? 学校组织选拔考试(有的会有外语笔试、口语面试等环节),综合各方面情况确定初步人选。
国家层面(较少情况):
如果有一些涉及国家层面的少量交换生项目(比如与友好国家特定领域人才交流合作培养等)
1. 相关部委发布通知到高校等单位。
2. 高校等单位推荐人选,再由部委组织评审等流程确定最终人选。
资金和费用方面
学校合作项目
1. 部分是对方学校会提供一些奖学金或者减免学费等优惠条件,学生自己负担生活费用、往返交通费用等。
2. 学校自身可能有少量的经费支持学生(比如对于特别优秀的学生可能会给予一定的补贴用于交通等)。
3. 学生家庭自行承担大部分费用(如果家庭经济条件好的话)。
国家层面项目
国家可能会提供奖学金或者一定的资助用于学生在外的学费、生活费用等(但如前面所说,这种较少)。
其他方面
手续办理
1. 获得交换资格后,需要办理护照等出国证件。
2. 学校外事部门协助办理相关学校的入学手续、交换生身份确认手续等(如成绩单等材料的公证、向对方学校提交各种申请表格和材料等)。
3. 有的还需要办理相关的健康检查和疫苗接种证明(如果对方国家要求的话)。
学习安排
1. 通常学生在国内学校所学课程与国外交换期间课程可以进行一定的学分互认转换。
2. 学生到国外后按照对方学校的课程安排和要求进行学习和考试等。
管理和沟通
1. 国内学校一般会安排指导老师或者管理人员与交换生保持一定的联系,了解学生在国外的学习生活情况等。
2. 交换生在国外遇到重大问题通常会联系国内学校的负责老师寻求帮助和协调解决。
以下是80年代国内高校之间交换生大致可能的一些操作方式和相关情况(需要注意的是和现在比起来肯定不够体系化和标准化):
前期沟通和合作建立阶段
1. 高校之间的联系:往往是通过教育系统内的会议、相关学科领域的学术交流活动等,高校领导、学科带头人和一些行政管理人员相互结识并探讨合作的可能性。
2. 意向达成:有合作意向的高校之间经过多次协商,确定在某些专业开展交换生项目等初步意向,签订一些较为简单的合作备忘录或者初步协议等。
选拔阶段
1. 信息发布:在本校通过校内张贴公告、在相关专业的系办公室传达等方式,告知学生有交换的机会以及大致的要求(如专业范围、学习成绩大致标准、思想表现等)。
2. 报名申请:学生自主向所在院系提交书面申请,表明自己的意愿。
3. 选拔确定:
? 学业成绩:学校参考学生的以往学习成绩,一般是主要课程成绩,可能是看排名或者平均分等。
? 综合考察:院系老师组成评审组,对学生的政治思想表现、日常行为规范等进行评估。有时可能还会有简单的面试环节,了解学生的适应能力和交流意愿等。
? 确定人选:综合各方面因素,确定最终的交换生名单,并在学校内进行公示。
交换前准备阶段
1. 手续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