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眯了眯眼睛,十分笃定地说:“因为,朕不仅知道‘滁州之战’的始末,还知道赵匡胤的一段秘闻——”
历史上,“滁州之战”发生在显德三年、公元956年,当时,南唐这边驻守滁州的,正是“天下第一大废物”皇甫继勋的老爹,皇甫晖。
后周方面,负责攻打滁州的正是定国军节度使赵匡胤,以及他的两个贴心义弟高怀德、石守信。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当年二月,御驾亲征的郭荣围攻寿州,这是大背景,命令赵匡胤南下迂回,翻越琅琊山之后,偷袭滁州城。
时任奉化节度使的皇甫晖、常州团练使姚凤率兵三万,对外号称十五万,屯军于琅琊山各处关隘以及滁州城,如今,滁淮高速以北的“皇甫山国家森林公园”,正是以皇甫晖屯兵于此命名的。
公正、客观地说,皇甫晖这个人不是废物,可人比人得死,遇到赵匡胤这种能打的悍将,他也只能自认倒霉,一边阻击、一边撤退,硬生生退到了距离滁州城只有二十里的地方。
这个地方,是典型的“两山夹一路”的隘口,名曰“清流关”,不是岭南的清流关。
二月十七日,石守信轻敌冒进,刚靠近清流关,被“反冲锋”,扔下一百多人之后,仓皇逃窜。
二月十八日,石守信、高怀德前后军交替进攻,动用了不少器械,仍旧无法通关,又损伤了七八十人。
二月十九日,赵匡胤亲率大军进攻,这一仗,损失了五百人,高怀德背部中箭,石守信肋下被划了一刀。
一连三天,败了三次,过不去,实在过不去!
兄弟三人,在营帐之中,愁眉苦脸的,皇帝郭荣的命令一道接一道,不断催促攻打滁州的战果,对于当时的淮南战局来说,必须拔掉滁州这根钉子,才能彻底断绝寿州支援,逼迫刘仁赡投降。
为难归为难,该治疗也不能耽误,赵匡胤派人请了当地的一名郎中,给两位兄弟治疗,同时,也打听是否还有其他道路,能够绕开清流关。
郎中摇头,表示不知道,但是,当他走的时候,多说了一句话——
“三位将军,你们想要绕开清流关,有一个人一定有办法,去找赵先生吧!”
说完,转身扬长而去。
这副情景,有没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没错,就是《三国演义》中的名场面之一,徐庶走马荐诸葛。
赵匡胤听闻,喜出望外,立即派人去打听这位“赵先生”,而这个所谓“赵先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赵普!
《宋史·赵普传》记载:周显德初,永兴军节度刘词辟为从事,词卒,遗表荐普于朝。淮南平,调补渭州军事判官。
当时,赵普人确实在滁州,史料上说他“以教蒙童为生”,就是个小学教师,后周永兴节度使刘词与赵普私交甚密,曾经向朝廷推荐过他。在后周平定淮南之后,赵普就成了“军事判官”。
由此,完全有理由认为,赵普在有宋一代的发迹,就是源自于滁州的,他的贵人,也正是当时的定国军节度使赵匡胤。
紧接着,《三国演义》中的另一个名场面在五代十国时期复刻,就是“三顾茅庐”,应该说,是简化版。
赵普不是诸葛亮,没有“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的情怀,他是姚广孝,忍耐了这么多年,就等待一个机会,他不是想要告诉别人自己有多了不起,他要证明自己确实很牛逼!
赵匡胤获知赵普的情况之后,带着石守信、高怀德两人前去拜见,走到地方一看,两间茅屋、孤孤零零。
高怀德不是张飞,石守信也不是关羽,俩人没有要烧房子的冲动,也没有看不起赵普的意思,一进去,就恭恭敬敬——
“赵先生在家吗?”
赵普溜达出来:“我就是,有事儿吗您呐?”
赵匡胤赶紧出面,送上礼物:“赵先生,俺们来请你帮忙勒。”
赵普接过礼物:“客气啦兄弟,走,屋里去,我这儿刚买的好茶叶,那滋味,叫一个地道!”
【赵普老北京人】
四人落座,茶过三巡,赵普叹口气说:“赵统军三败于清流关,在下就知道,这闲云野鹤、寄身茅庐的日子,就要一去不复返了。只是奇怪,为何将军损兵折将,才想到赵某?”
赵匡胤愧色,说道:“今日才打听到先生住处,如何攻破清流关,还请赐教。”
赵普正色,问道:“将军只为平定清流关,还是有志于平定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