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李世民在思考如何回应时,杜如晦站了出来,他观察到李世民的态度正在转变中,趁热打铁道。
“殿下,玄龄此话不假,此刻确实并非最佳的时机。我大唐目前需要的是稳定和恢复,而不是无谓的战争。打仗除了会消耗大唐大量的资源外,还会带来无法预测的风险。”
说着,他朝着李世民抱拳行礼道。
“臣请陛下三思,一切以大唐和百姓的利益为重。”
而房玄龄和杜如晦的这番话,不仅将李世民成功说服,就连其他大臣也觉得十分有道理。
纷纷跟在后面,朝着李世民行礼大喊道。
“请陛下三思,一切以大唐和百姓的利益为重。”
看到这一幕,极力主张对突厥开战的程咬金、尉迟恭、张公谨三位将军沉默了下来。
他们知道,这次又打不起来,没有办法的他们,只能跟在众人身后,跪了下去......
“各位爱卿,朕明白你们的担忧。大唐现在正处于休养生息当中,确实不宜轻启战端。”李世民缓缓说道。
“既然,暂时还不是攻打突厥的最好时机,那么就暂且将这件事搁置。现在你们密折也看完了,对于蜀王李恪在北疆的所作所为,你们怎么看?”
听到李世民的话,原以为今日在甘露殿商议之事,可以暂时告一段落的诸位大臣。
小主,
没有想到,最终还是没有逃过,蜀王李恪这一茬。
这件事,牵扯到皇帝的儿子,他们这些大臣确实不太好置喙。
毕竟这件事牵扯李世民,自古也不一定就是太子继承皇位,一旦处理不好,很可能引火上身,最终得不偿失。
一时间,大殿中的气氛有些压抑。
李世民也看出了大臣们的顾虑,他深吸一口气,语气温和地说道:“众卿不必拘束,对于李恪在北疆的所作所为,你们尽管畅所欲言。朕不会因此而怪罪于你们。”
最终,还是匆匆看完两封密折的李唐宗室名将李道宗打破了沉默,他深知作为臣子,以及李氏皇室的他有些话不得不说。
“臣认为,蜀王李恪在北疆的所作所为,有待商榷。”李道宗犹豫了一下,然后继续说道。
“微臣不但认为蜀王李恪,本身并无过错,且有功于大唐。
说话间,他意味深长的看一眼站在他不远处的柴绍。
“根据密折上的信息来讲,其一、蜀王李恪受右卫大将军柴绍所托,全权处理与草原诸部贸易之事,突厥人无辜劫掠草原商队,他有责任维护贸易安全。”
“其二、身为幽州大都督,其封地的长治久安,也是他的责任。北疆此次动荡,他率兵会盟突利,只是防患于未然,并没有擅自开战,也正说明他并非昏聩之人,有勇有谋,何罪之有?”
“臣附议。”
被突然点名的柴绍,一脸苦笑,只能硬着头皮表态。
他心里清楚,关于与草原贸易的事,他为了省事,交给了素有财神之名的李恪。
只是他没有想到,会有今天这么一出,早知道,自己就多待几天,换一个人处理这件事了......
“蜀王李恪在抵御突厥入侵时,表现出了出色的军事才能和果断的决策力,成功地保护了北疆的安定。第一次突厥劫掠在先,情有可为。”
“然而,第二次出关会盟,就有挑衅颉利的意图,要知道颉利与突利矛盾已发,正处交战中。蜀王的做法无疑会让颉利认为,大唐正在明面上支持突利,之前的还可以认为是小打小闹,这样一来,无疑就会爆发正面的大战。”
陈国公侯君集的话,毫无意外引起了在场大臣的共鸣,他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虽然他们也认为李恪是一位有能力的皇子,但同时也认为的行为有些过火。
李世民听完后,沉默了一会儿。
“侯卿所言极是。”半晌才开口说道。
“李恪的行为确实需要进一步审视。朕会亲自召他回京,听取他的解释和辩驳。
在此之前,北疆的事务暂时由裴行俭与蜀王长史马周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