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鑫培凭借自身卓越的才华和不懈的努力,为后世京剧艺术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自清代乾隆五十五年(公元 1790 年)开始,原本活跃于南方舞台的三庆、四喜、春台以及和春这四大徽班,先后鱼贯而入京城。
时光荏苒,直至 1840 年至 1860 年期间,徽、汉、京三派的艺人们通力协作,不仅接纳了昆曲与秦腔中的一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技法,而且还广泛汲取了某些地方性的民间曲调。
经过持续不断的相互交流与深度融合,最终孕育出一种全新的,唱腔主要以西皮和二黄作为核心腔调,念白则是以京汉语言为主导,并融入了湖广音及中州韵等元素为准的剧种——京剧。
到谭鑫培成功开创潭派老生之时,距离京剧的最初形成已然过去了近乎百年之久。
而令人不禁心生疑惑的是,在谭鑫培创立潭派老生之前那漫长的将近一百年岁月当中,数量众多且技艺精湛的专业戏曲演员如过江之鲫,为何却未能涌现出具备自身鲜明独特个人风格的京剧流派呢?
难道真的是因为这些京剧演员们压根儿就没有这种念头吗?
恐怕事实绝非如此!
实际上,归根结底还是由于他们的能力尚无法支撑他们拥有足够的资本去开宗立派。
就像陈琦在前世所听,所看,所见的那样,那些在京剧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每一个能够开创流派的艺人,都是这个艺术门类中,出类拔萃、百年难得一遇的绝世之才般的存在。
谭派老生的创始人谭鑫培,马派老生的创始人马连良,麒派京剧的创始人周信芳,梅派京剧的创始人梅兰芳……
这些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无一不是当时少有的艺术天才。
而陈琦之所以要那么严格,霸道的约束戏班子里的演员们按照他的要求来演出,就是想要让他们先学会京剧中最基本的,最为程式化的东西。
等到他们将那些东西都学懂了,再去考虑继承之后的发展问题。
为此,陈琦不仅专门写了一本有关戏曲表演方面的知识的书给朱万,陈琦还和朱万约定好了,必须要对这些戏曲演员们展开全方位、深层次且严格的培训与考核流程。
绝对不允许任何没有通过考核的演员上台表演,就算是天王老子来了也不行。
而陈琦这么做的目的只有一个,那便是保证每一位参演的演员都能精准无误地演绎出一部完整的作品来。
不得不说,陈琦对于演员们的要求可谓是简单到甚至有些粗暴的程度了。
他所期望的仅仅是演员们可以毫无偏差地依照他提出的各项要求,将剧本中的内容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舞台之上就行了。
至于所谓的传承与发扬光大这些更为深远的目标,陈琦暂时并未过多考虑。
至少在当下这个阶段,他还无暇顾及于此。
这并非是因为陈琦缺乏高远的志向或艺术追求,实在是当前面临的现实状况让他无法去畅想那些过于理想化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