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这里有一个无法确定的错位:精神世界究竟在哪?
如果说,物质世界就在身边,是可以触摸的真实。那么虚无缥缈的精神世界,究竟又该如何捉摸?
如果说,人与人之间存在于一个共同的物质世界里。那么人与人的精神世界之间,有没有必然的联系?
眼前,面对具现化的意识流,上述的疑问似乎已经有了答案。
『末日堡垒-279』的闯入,就像是冒然投入湖中的一颗小石子,搅乱了一池春水。
从上一个“飞散日”之后就一直处于休眠状态,完全由无限菌丝体凝结的“G0期MOE微电器”组成的意识流体,渐渐躁动起来。
“意识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最初被创造来表示“意识的流动特性”,用来强调思维的不间断性,即没有“空白”,始终在“流动”;也强调其超时间性和超空间性,即不受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因为意识是一种不受客观现实制约的纯主观的东西。
后来被借用、借鉴入文学领域,导致“意识流”文学的产生——“打破了传统小说的条理和顺序,重新组建时空秩序,如实地呈现了小说人物在感观、刺激、记忆和联想等作用下出现的那种紊乱的、多层次的立体感受和意识的动态,所以读者能始终体验作品人物所经历的那个时刻——心理时间(Psychological Time,指个体主观感知的时间,也是一种表现人的意识流的意象化的时间,即心灵时间)。”
这就是为什么,包括吴尘在内的所有人都感觉到了时空的变化。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意识流”这个最初的心理学名词,却在吴尘的眼前真实的上演。而且被赋予了崭新的现实意义,也就是吴尘口中的:“意识流体(Fluid of Consciousness)”。
流体(Fluid)是能流动的物质,是与固体相对应的一种物体形态,是液体和气体的总称。它是一种受任何微小剪切力的作用都会连续变形由大量的、不断地作热运动而且无固定平衡位置的分子构成的物体。具有易流动性,可压缩性,黏性。由大量的、不断地作热运动而且无固定平衡位置的分子构成,与其他物质一样具有质量和密度,且有一定的可压缩性,液体可压缩性很小,而气体的可压缩性较大,在流体的形状改变时,流体各层之间也存在一定的运动阻力(即粘滞性)。当流体的粘滞性和可压缩性很小时,可近似看作是理想流体,它是人们为研究流体的运动和状态而引入的一个理想模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