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史台。
御史中丞涂节拿着一份文书,走至陈宁身旁递了过去:“御史赵诚奉旨巡按应天,在上元县调查数日,送来文书。”
陈宁接过文书快速扫了几眼,便搁下文书:“上元知县孙克义为官清廉,百姓称道,堪称善治干臣,当举荐于朝廷。”
涂节瞥了一眼桌案上的文书,提醒道:“陈御史大夫,据我所知,上元县夏收减产严重,百姓困顿,虽有朝廷蠲免之策,仍旧有不少百姓是食不饱腹,饥民流窜于野……”
陈宁抬手,点了点赵诚送来的文书,严厉的目光盯着涂节:“我说涂御史中丞,这文书之上可有一字提到灾情?”
“这倒没有。”
涂节低头。
陈宁呵呵冷笑:“你没去过上元县,只凭着道听途说,便有风有雨,这不合适吧?要知道赵诚在上元县察访,说的可是四民安泰,他亲眼所见,总比你听来的更为真实吧?”
涂节有些不安,急切地说:“可上元县就在不远,见到饥民的人不在少数……”
陈宁看着不开窍的涂节,起身道:“来了御史台,你就应该清楚,什么时候听到的是真,什么时候看到的是真,什么时候听到、看到的都不是真,领会了这一点,你才能站稳朝堂!”
涂节疑惑地看着陈宁。
看到的非真?
听到的非真?
那什么是真?
陈宁背负双手,正色道:“陛下想要的,才是真。”
涂节恍然。
原来如此,怪不得陈宁在苏州府残暴虐民,留下陈烙铁之名还能稳坐御史台,怪不得陈宁屡次犯错,触怒陛下,依旧无人撼动他的位置。
原来,这才是当官的秘诀——迎合上意!
确实,皇帝绝不愿意看到流民饥荒,不愿看到饿殍遍野,尤其是在金陵这里。
只要御史不说,地方上不说,这事就会过去。
不需要隐瞒多久,能饿死的两三个月也该埋了处理好了,饿不死的,两三个月就有秋收了,多大点事,至于让皇帝为此烦忧。
门口传来脚步声,汪广洋迈着稳健的步伐缓缓走了进来,手中还握着一卷《珠玉词》。
陈宁、涂节连忙行礼。
汪广洋略抬手权作还礼,便直接发问:“巡按应天御史六人,已有四人送来文书,为何赵诚与韩宜可还没文书送至?”
陈宁将桌案上的文书拿起:“汪御史大夫,赵诚的文书刚到,至于韩宜可那里,并无文书送来。据赵诚来信,韩宜可去了句容,呵呵,能不能回来,这都是个事……”
“哦,你这是何意?”
汪广洋接过赵诚的文书,疑惑地看着陈宁。
陈宁闻到了一股子酒味,皱了皱眉头,不用说,这家伙一定是饮了酒。